沧州市文保中心“云课堂”三十六“技”开展“香薰蜡片”制作直播课程,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文明环保的完美结合。
香薰蜡片,用纯天然大豆蜡、植物精油和干花手工制成,充分体现了文明环保的意识。活动现场,指导老师李婷婷首先普及了香薰的历史、种类和功效及香薰蜡片的制作流程、注意事项。参与者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流程手工制作。容器中倒入大豆蜡,融化后静置至合适的温度,加入精油搅拌均匀。搅拌好的大豆蜡倒入模具,未凝固时加入搭配好的干花。凝固后脱模系上丝带,香薰蜡片就制作成功了,既可以用作装饰品,又具有美容、缓解疲劳、排解忧郁等功效。
香薰,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此次香薰蜡片的制作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意识,让参与者享受了手工制作的乐趣,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也是新年喜庆吉祥的象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市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元旦当天,沧州文庙开展云课堂三十六“技”——“穿越千年的烛光“手工灯笼制作线上文化活动,共同体验民俗文化之趣、之美、之乐。
活动现场,授课老师首先介绍了灯笼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寓意,并在线教授民俗文化技艺——木制仿古宫灯和纸制花灯的制作方法、流程等。此次活动通过沧州文庙抖音平台全程直播,直播吸引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爱好者的关注,营造了喜气热闹的节日氛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就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习俗。今年的元宵节,沧州市文保中心推出“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文化活动,和市民们一起“摇”元宵、猜灯谜,欢欢乐乐喜度元宵佳节。
元宵,也称汤圆,有团圆美满的寓意。北方称“滚”元宵,南方称“包”汤圆。在文庙二进院,工作人员备足了制作元宵的工具和糯米粉和黑芝麻、山楂等食材。参加活动市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将馅料沾水,然后放入盛有糯米粉的笸箩内摇动滚圆,将此过程重复五六次,直到裹满糯米粉的馅料滚成圆球状,元宵就做好了。现场笑声不断,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新年祈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春节期间,沧州文庙举行迎新年祈福送福活动,内容包括撞平安钟、敲吉祥鼓、发放许愿牌、刻“福”字送祝福、制作灯笼、写春联送春联、兔年寻宝、品运河年味儿等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篆刻,又称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沧州市文保中心“云课堂”特邀篆刻家张一老师以抖音直播线上的形式开设篆刻体验课程,带大家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篆刻艺术,是将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课程开始后,张一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篆刻的历史演变、篆刻的选材、工具、技巧。张一老师将书法与篆刻教学相融合,引导大家从练习刻回形纹开始,慢慢过渡到汉字篆刻,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了篆刻的基本功。随后,张老师现场演示操作选石磨石、设计印稿、印稿上石、奏刀篆刻整套流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就篆刻技巧向老师请教,并手握刻刀,亲身体验篆刻艺术。
沧州文庙少儿国学大赛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为宗旨和理念的公益性少儿国学类竞赛。
沧州文庙少儿国学大赛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其目的是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少年儿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沧州地区中小学生呢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技艺、推动文化传承的平台,活动希望通过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72年释奠礼在沧州文庙举行,共同缅怀和祭奠至圣先师孔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成殿前,乐生依次演奏《咸和之章》《宁和之章》《安和之章》《景和之章》;舞生身着汉服,右手拈羽,左手执龠,开始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六佾舞表演。以最古老的礼乐,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深厚。释奠礼祭祀仪程按照明制祭礼进行,由献官们分三献礼仪奠帛献爵,庄重而肃穆。
2023年是沧州文庙恢复祭孔释奠礼的第十年。释奠礼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举办祭孔释奠礼活动,倡导更多的人礼敬先师,追忆先贤,传承礼乐文明,赓续中华文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期间,大运河畔沧州文庙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包粽子、纪念屈原、射五毒、汉服展示等端午民俗活动轮番登场,精彩纷呈,市民身着汉服在沧州文庙多维度、多层次感受了传统佳节的氛围。同时,深入校园开展端午节传统文化和礼仪讲座,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习俗,学习传统礼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卫视《新闻联播》、河北公共频道《乐享河北》、沧州新闻综合频道《沧州新闻》报道了沧州文庙的端午节活动。
过端午节,沧州人包粽子有自己的特点。清晨泛舟京杭大运河,采一把芦苇叶,用运河水洗一洗金丝小枣,再把如雪的黏米泡软。这样做熟的粽子晶莹剔透,软甜可口,还有芦苇清新味道。现场包粽子是最受市民喜爱的端午传统活动之一。在沧州文庙一院戟门内,志愿者给孩子及市民详细讲解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和包粽子的要领,并手把手教大家包粽子,体验包粽子的乐趣。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5月18日,沧州文庙举办以“体验传统礼仪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开笔礼活动。 “开笔礼”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俗称“破蒙”。包括过状元桥、正衣冠、诵经典、拜孔子、拜老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感恩父母等流程。
通过开笔礼活动,让师生和家长在沧州文庙体验传统礼仪之美。教导孩子从小养成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尊敬师长等优良品德;一笔一画写好“人”字,自幼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学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开启学习之旅,共同感受美好的生活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爱老、助老等内涵。10月23日,重阳节当天,沧州文庙举办游文庙、饮菊花茶、重阳书画雅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温暖送到老年人身边,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的浓厚节日氛围。
活动现场,沧州市开放大学老年书画班的老年朋友们齐聚在文庙四宝堂,以重阳节为主题,共饮菊花茶,挥毫泼墨,点染丹青。大家将中华传统节日与中华传统书法、绘画相融合,一幅幅苍劲有力的重阳书法作品和秀丽淡雅层层叠叠的菊花作品跃然纸上,每一幅作品都透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重阳佳节的敬重,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家在氤氲的茶香中,品菊香话重阳,交流沧州人过重阳节的习俗,畅谈人生的经验和感悟。最后文化志愿者邀请大家一同游览文庙,为大家详细讲解沧州文庙的历史和故事。
此次活动,为老年朋友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切磋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营造孝老爱亲的社会文明风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射”属于六艺之一,指射箭技术。儒家将作为武器的弓箭上升为礼乐教化之具,教导民众尊礼敬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沧州文庙工作人员进行了箭阵表演,让现场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射艺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多数市民和学生对体验射箭项目兴趣深厚,纷纷参与体验。
沧州文庙展示的射礼依照《仪礼·乡射礼》中的记载复原,主要分为献宾开礼、配耦、开弓诱射、三番射、负方饮罚酒等环节。传统乡射礼不仅要看竞赛者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体是否与音乐节奏合拍。此外,还要求竞赛者处处礼让竞争对手,既保留了射的果敢勇武,又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翩翩君子风范
乡射礼,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悟中华礼仪文化的谦和、礼让和庄重,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沧州文庙乡射礼活动被新华社、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6号线栏目等媒体报道,并登上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沧州文庙开馆时间: 5月- 9月(夏季)9:00-17:00(16:30停止检票) 10月-4月(春季)9:00-16:30(16:00停止检票) 每周一闭馆
沧州文庙进馆须知: 沧州文庙常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10人以上游客团体需提前电话预约。
预约电话:0317-2012528 投诉电话:0317-2012583 邮编:061000